九里山公墓二区官方授权指定网站,网上预约扫墓电话咨询
皇陵延绵九里龙头山脉 九里山公墓二区是性价比高的合法陵园
九里山购墓扫墓咨询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解答>

殡葬承诺书,北京公墓之几种的殡葬习俗

作者:admin 来源:小编整理 时间:2022-07-07 11:49:32 浏览量:

北京公墓之几种的殡葬习俗

 

      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粮食、人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以难以遏止的趋势日甚一日地向人类袭来,于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乃至众多相关学科逐步超越传统的学科论域,共同致力于全面协调与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整个文化系统的相互关系。

      当前,优化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热爱自然的呼声风靡全球。这就不仅要求人的生存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对于人死后的安葬方式和伦理规范也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准。

      殡葬文化选择是一切时代的人们都无法回避的活动方式和生存方式选择。特别是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殡葬文化选择就自然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人固有一死,究竟采取怎样的安葬方式才符合现代伦理规范,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全社会每一个活着的人认真思索,从优抉择;作为特殊社会主体的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理应放眼全球,高瞻远瞩,心系民生,科学决策,尽快就殡葬文化选择作出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政策调整。


      下面,北京公墓的小编对几种流行的殡葬习俗和殡葬方式作些简要的分析比较:


      土葬,不少地域都存在所谓“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习俗。于是,土葬便成为较为流行的安葬方式,具体操作方法因地而异:有傍山而葬,有挖地而殡,有临坡而埋,修建坟墓,以作纪念。土葬的优点在于,不污染空气,不浪费能源,不破坏环境,一次性安葬经济便捷,省去了诸多周折。其突出缺陷在于,死人与活人争地盘,争耕地,争土地资源。在平原农业区域,这一矛盾格外突出,大量耕地被坟墓占去了,无异于死人从活人口里抢粮!据国家民政局2001年统计报告,全国每年土葬约占用土地10万多亩。面对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严酷现实,这实在是一个不堪重负的数字!长此以往,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水葬,古有“水是万物之源”的观念。于是,有些地方的习俗便采取水葬方式,即将死者遗体以不同方式抛入水中。水葬的优点从根本上解决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人去屋空,好不省心!其突出缺陷在于污染水源,破坏环境。

天葬,死后升天,人之造化。一些地域的殡葬风俗便将死者遗体肢解后置于山颠旷野,任飞禽啄食。天葬的优点在于使死者遗体进入大自然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序列,利于保护环境。其缺陷在于直接肢解死者遗体的方式,也不便为人情所接受;况且,人死后升天的虚望,有违科学。

      火葬,这是一种为了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由政府出面推行的较为时尚的安葬方式,长期来被视为殡葬仪式改革的重大突破。火葬的逐步推行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保护了耕地,摒弃了殡葬陋习。但是,随着“全球问题”的日益突出,火葬便越来越受到环境伦理的严峻挑战。事实证明,火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不需要再加以改进的殡葬方式:它浪费能源,污染环境,有违环境伦理,切断了人的遗体参与大自然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序列。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火葬的突出弊端在于:“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的良性循环,消耗大量的能源、燃料,将其燃烧变成CO2和SO2等有害气体,同时产生了很多的烟尘,造成了大气的污染”,有些病毒菌类焚烧后依然存活,弥漫在大气中,有害人体健康。况且,骨灰的存放方式和时段问题至今未能妥善解决,以致不少地区采用火葬与土葬并用的殡葬操作方式,重复性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新水葬,近年来,在我国有人选择将死者骨灰抛撒于江河湖海的殡葬方式,寄哀思于辽阔水域,免除了安放骨灰的诸多烦琐。在树葬尚未完全取代火葬的条件下,新水葬虽然难以完全免除火葬弊端,却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殡葬文化选择。

      概而言之,走出习俗樊篱和既定偏见,重建当代生态文明伦理,更新和完善政策导向,果断实行殡葬改革,利在千秋,势在必行。


      在全球范围内和我国的一些地区,人们对殡葬文化的选择不仅早有理论探讨,而且也在实践层面不断地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遗体究竟是“垃圾”,还是资源?是将其当作“垃圾”去处置、弃除、焚烧,还是当作资源加以利用?如何把处理遗体的方式同对死者的哀思恰当结合起来?选择什么样的殡葬方式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实,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物,从来就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如果说,我们对待活着的人,要尽量用人道的社会方式对待其自然属性的话,那么,对待生命形态和社会属性已告终结的死去的人,就应该像善待自然那样对待他们的遗体,而同时在精神上寻求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这应当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殡葬伦理的基本要求。

      当今殡葬伦理文化创新和殡葬政策调整的主流导向,在于用“树葬”代替“火葬”。“树葬”也叫生态葬,“就是将死者遗体用可降解的环保棺材装殓后深埋地下,地面不留坟墓,近旁植树以为纪念,遗体进入自然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土地立体使用,绿化成林,节约利用资源,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国外有长期实行树葬的国家,已经收到明显的生态效果。可见,采取树葬这一殡葬方式,既能节约利用资源,又能优化保护环境,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在是一种值得大力推行的、符合现代殡葬伦理和生态文明基准的上好的殡葬文化选择。

      当今中国的不少地区,在殡葬文化选择方面出现了许多困惑,甚至浮出了令全社会难以承受的反常现象。在以政府行为推行火葬的国度,公共墓地经营行业居然成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的火爆产业!有些地方的墓地经营者为图盈利,招引买主,竟然大肆劈山毁林、滥占土地、蚕食旅游景点、破坏自然资源。有些地方竟然采取一人去世,多种安葬方式重叠使用的做法:即死者遗体被火化后,骨灰放入骨灰盒,骨灰盒又置入棺,棺材入土后又建造坟墓。结果是集多种殡葬方式的弊端于一体,导致迷信泛滥、环境污染、耕地流失、能源浪费、经济负担加重、旅游资源衰竭、生态平衡严重破坏,造成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社会各界都在普遍关注殡葬仪式改革,期盼绿色殡葬文化的制度化、现实化、可操作化。

        生态文明建设每推进一步,就要求有效地消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代污染。而在考察环境的综合污染源的问题上,不少论者仅仅把视线局限于现代大工业生产上,很少估计到生活陋习和文化选择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尤其忽视殡葬文化选择对环境的作用,这就很难全面有效地改善和优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不要再令离去的人给活着的人留下环境遗憾,让绿色殡葬伦理来得更快些吧!